摘要:尹麗喬指出,台灣及國際各界在討論台灣應從俄烏戰爭中汲取什麼教訓時,常專注於軍事戰略層面的討論,如不對稱作戰的重要。 ...
它的運作模式是海量搜尋網路上大量的內容,再加上OpenAI雇用的人力、用戶以現實的對話訓練而成,最終學到人類日常的語法結構。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堅守秩序的保守右派這些支持俄羅斯的美國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多為川普的支持者,屬於共和黨的「讓美國再度偉大派」(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簡稱為MAGA。跑到俄羅斯替俄軍作戰的美國志願軍也是存在的,同樣是以來自南方的美國右翼為主。
當然我們亦不得不承認,以北約會員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支持烏克蘭這點上面是比較有凝聚力的,多數的亞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國家人民看待這件事情仍舊十分分歧。中共政權基於傳統中國人對俄國的恐懼,外加烏克蘭是共軍武器的主要來源,理論上應該支持烏克蘭,卻又基於反美立場選擇放縱中國大陸人民力挺俄羅斯。中共的這種立場並非讓人難以理解,因為若俄羅斯垮台,下一個西方國家針對的目標就是中共,所以無論習近平是否喜歡俄羅斯,都必須要出於唇亡齒寒的立場力挺到底。台灣持大中華民族主義立場的深藍人士,同樣因為中共支持俄羅斯的原因,選擇當普亭的啦啦隊,甚至於將之視為東方民族對抗「西方帝國主義」的第二場「大東亞聖戰」但是有件事觸動了中國人玻璃心,「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那就是中共竟然讓伊朗總統到北大訪問,發表演講,還給他一個北大名譽教授的頭銜。
最近,中共邀請伊朗總統易卜拉欣・萊希(Ebrahim Raisi)前來訪問,這本是獨裁國家的反美聯盟抱團取暖的舉動,很常見,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他指的是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北大經歷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自由階段,中共允許人們自由出來競選人民代表、公開辯論。換句話說,馬英九都還沒大展身手,就有一些台灣人擔心馬英九做得過頭。
話雖如此,但我們也需知道在馬英九任職期間,大部分台灣人其實認為兩岸經濟交流的步調「剛剛好」。旅行變得輕鬆是雙向的:自一九八○年代晚期以來,台灣人前往中國的趟次穩步上升,在二○一四年達到五百萬次以上,而在新的協定之下,中國人到訪台灣的次數在短短六年間從零一下子增加到四百萬人。高雄義聯集團董事長林義守稱九二共識是縮短台灣南北差距「唯一最好的一條路」,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也說九二共識是「兩岸對話的基礎」不過,這些協議也令許多台灣人十分焦慮。
馬英九的經濟政策,源自於他堅信鞏固台灣經濟最好的方法,就是將與中國合作機會最大化,以及將兩岸緊張關係最小化。台商也是,他們擔心兩岸發展步伐恐將放緩,於是公開支持九二共識(不是支持馬英九)。
二○○○年代末期,旺旺買下中時集團旗下媒體,包括歷史悠久的《中國時報》。沒過幾個月,民眾對於兩岸經濟交流腳步與程度的擔憂,就引爆了一系列被稱為「反媒體壟斷運動」的抗議。與此同時,馬英九的對手,民進黨的蔡英文,則受困於所屬政黨對於九二共識的反對立場。文:任雪麗(Shelley Rigger) 在馬英九和中國領導人胡錦濤執政時,光是提及九二共識就足以讓對話繼續。
台灣也開放中國學生就讀本國大學,此舉有助於延緩台灣出生率下降對高等教育造成的危機。集團創辦人蔡衍明聲明支持統一。馬陣營將馬英九第一個任期兩岸關係的迅速發展,跟陳水扁執政八年的政治僵局(伴隨著不受控制、欠缺規範的經濟成長)做比較。於是,馬英九就職不到一個月,海基會與海協會代表就在北京會面,迅速在多項議題上取得進展——包括台商最關心的直航需求。
高雄義聯集團董事長林義守稱九二共識是縮短台灣南北差距「唯一最好的一條路」,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也說九二共識是「兩岸對話的基礎」。台灣經濟雖然有遭受到全球金融危機打擊,但沒有像其他許多國家一樣重創,這多少是因為中國祭出的激勵政策保全了在中國活動的企業,不至於面臨嚴重衰退。
旅行變得輕鬆是雙向的:自一九八○年代晚期以來,台灣人前往中國的趟次穩步上升,在二○一四年達到五百萬次以上,而在新的協定之下,中國人到訪台灣的次數在短短六年間從零一下子增加到四百萬人。這二十三項協議對於兩岸商業帶來巨大的影響,例如讓台商在智慧財產權等問題上得到制度化的保障,解決了氣象、地震與公共衛生資訊交流方面的技術性問題,以及讓往返旅行更加容易。
反媒體壟斷運動的催化劑,來自一位著名台商企圖掌握台灣大眾媒體主導權的行動。儘管在馬英九第一個任期時,民眾對於兩岸關係發展步調與範圍愈來愈擔心,但這股情緒增長的速度仍不足以讓他在二○一二年落選。被收購之後,這些媒體開始採取堅定的親中立場。蔡英文承諾選民將維持兩岸現狀,但是唯有承認九二共識才能得到北京的默許,得不到北京默許的話,選民實在很難想到她要怎麼做到維持現狀。雙方的航班再也不用大費周章繞道香港或東京,得以從中國的機場不落地直達台灣。馬英九以近整整六個百分點贏得大選,但勝選之後是沒有蜜月期的。
兩年內,雙方簽署十一項協定,範圍從金融合作到打擊犯罪皆有。換句話說,馬英九都還沒大展身手,就有一些台灣人擔心馬英九做得過頭。
馬英九執政期間,中國與台灣簽訂了二十三項協議。全球金融危機令台灣的GDP在二○○九年出現負成長,但隔年就出現一○%的驚人反彈。
二○一二年總統大選的一大主軸就是九二共識。馬英九也設法擴大台灣的國際空間——這也是許多選民優先關注之事。
二○一二年,中信金、台塑、旺旺決定聯手收購壹傳媒,若收購成功,蔡衍明就能影響、乃至於控制台灣大眾媒體半壁江山。馬英九把自己的成就歸功給九二共識,主張若是沒有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就會退回到扁時代的一灘死水。二○一○年六月,雙方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旺旺集團是台灣最大食品加工業者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米果與調味乳製造商「旺旺中國」的母公司。
二○○八至二○一二年,台灣與新加坡、紐西蘭、日本展開經濟對話,中國則暫且對於台灣參與某些國際組織(包括世界衛生組織)不表反對,也暫時不挖腳台灣既有的邦交國。過往的批評著重在過度仰賴中國市場恐將掏空台灣經濟,或是可能使中國有籌碼透過台商公司間接制衡台灣,但這次運動反映的卻是擔憂兩岸經濟合作正在滲透、乃至於直接影響台灣政局。
他的政策在危機時期對穩定台灣經濟有極大貢獻。大部分陸客為團客,雙方政府均偏好這種做法,畢竟雙方(出於大不相同的原因)都不希望出現中國公民在不受監督的情況下在台灣任意走動的情況。
台灣政府的政策在這幾年出現微妙的轉變,從增加台灣個人與企業打進中國的機會,變成同時增加中國個人與企業打入台灣的可能性,而反媒體壟斷運動浪潮正是對上述轉變的回應。話雖如此,但我們也需知道在馬英九任職期間,大部分台灣人其實認為兩岸經濟交流的步調「剛剛好」。
儘管如此,馬英九路線的極限仍迅速浮現。來台的中國人多半是觀光客,一飛衝天的人數甚至催生出致力於服務「陸客」的一條龍產業。台灣官員用九二共識暗示以統一為目標而不用直接說出這個目標,以免激起國內反彈。馬英九甫就職時,根據國立政治大學研究員所做的民調,認為兩岸經濟交流步調太快的台灣人從二○%躍升到三○%,而認為步調太慢的人則從三五%落到二○%以下。
數十年來,台灣的領導人都知道根本問題在哪兒,卻也都無法避免:亦即台灣與中國在經濟與政治利益上的衝突這和之前的情況有天壤之別。
在下文中,我會詳細描述這個國家在戰時和占領期間的經驗,我也會試著找出有哪幾個不同的因素使得財富遭到摧毀,還大大縮小了所得分布的差異。學者最近也確實證明了這個結果絕對不只限於日本。
軍備的生產也以同樣的規模不斷擴張。我們可以看到在人類的歷史中,戰爭的暴力會用各種方式對不平等造成影響:只有形式最廣泛的軍事活動才能夠縮小貧富之間的分配不均。